咨询热线
400-123-4567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社会实践直通生产线 西电学子的“强芯”必修课
西电师生在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参观产线月,当王宇轩在领奖台上捧起第十五届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的奖杯时,3年间他与团队成员奔走芯片生产线的日夜,在脑海中清晰回放。从最初只想“去其他城市放个风”,到深入产线理解所学专业的价值,再到重新锚定职业方向,直至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完成竞赛项目王宇轩这一路转变,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集成电路学部精心打造的“集成电路强国行”行业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这个历经7年时间打磨的社会实践品牌,已引领1000余名学子前往全国19个城市的200余家企业,让他们在实验室与产业一线的切换中消弭理论与应用的壁垒。如今,活动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社会第二课堂”,不断传递市场真实声音,帮助西电打造更贴近产业现实的育人新模式。
“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心脏,但学科交叉性强,人才培养难度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电集成电路学部主任郝跃谈到,最棘手的问题是“学用”脱节:课堂上的理论,学生不知道对应生产线上的哪道工序,企业需要的技能,课堂又难以精准覆盖。
为此,2019年西电微电子学院(后改制为集成电路学部)开始了首次破题尝试。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组织7支团队、100余名本硕博学生,在20天里走访了湖北黄冈等7座城市的数十家相关企业。
辅导员杜永志跟着队伍感受颇深:“设备上贴的进口标签,让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同时也看到大批企业正奋起直追,这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斗志。”
早期的实践像一颗种子,要让它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更精细地培育。2021年,在西电支持下,活动全面升级,不再满足于“看过”,而是要“看懂”“能用”。
“低年级学生拓视野,高年级学生练真功。”辅导员王甜介绍说,对大二学生,安排企业参访、对话座谈,让他们从一线了解“芯片是怎么从沙子变成产品的”,对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则侧重深度实践,甚至直接对接就业岗位需求。更关键的是“个性化匹配”,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职业目标,科学组队并分配任务,每支团队还匹配“双导师”,共同解答技术问题,“分层分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场景中成长”。
为旌科技工程师为西电学子展示智慧视觉感知SOC芯片的产业应用。西电供图
置身生产车间,师生共同见证了一个个精密器件如何从图纸变成实物;走进科研院所,满墙的“失败记录”让人瞬间读懂“良率提升1%”背后的千钧重量从理论到制造、从研发到应用,实景课堂在眼前徐徐展开“原来,这就是产业链”。
“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2021级微电子专业学生刘新宇近距离观看了晶体切割工艺,一度让他困惑的学术概念,在规律运转的设备声中豁然清晰,“从一个点延伸到更多外延知识,思维一下被打开了”。
在华大九天实验室,同学们跟随工程师的指引,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完成了器件建模与光刻图形补偿。这次经历,意外解决了教师胡辉勇《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到课率难题。“过去同学们觉得这门课跟高数差不多,枯燥又用不上。”胡辉勇坦言,也曾尝试过点名等手段,但效果有限。真正触动学生的,是看到一个个公式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切身感受到学科交叉融合的现实价值,“通过这次实践经历,他们不再是被推着学,而是真正明白了课程设置的意义,这种转变,比任何考勤手段都更有效”。
“实践还提升了教师的育人能力。”王甜作为非该专业出身的辅导员,以前和学生谈专业、聊规划,总感觉使不上劲。但跟着学生一次次跑企业、看产线,可触可感的科学家故事和国产设备攻坚历程成了她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案例,职业规划指导也能精准地结合企业的工艺难点、岗位技能需求,变得具象而有力。如今,这些实践见闻已成为辅导员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知识储备。
“一开始的正向反馈让大家很振奋,但慢慢也发现不少实际问题。”西电集成电路学部党委副书记刘金龙坦言,打造实践品牌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长效机制,好的成果怎么从报告认知转向社会产出、如何反哺教学与就业都是现实难点”。
一场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就此展开。实践教育纳入必修课,学校与企业推行学分互认;课堂上企业专家的身影时有出现,“产线”项目成了学生的实战练兵场。还针对性推出了“一生一芯”课程,即便不出校门,学生也可亲历芯片设计制造的全流程。
过去一年,2023级本科生孙钦柱总在连轴转。他加入了学校与华为等企业合作的“智慧芯检”实践项目,与硕博团队并肩研发芯片缺陷检测系统。“经常要面对完全跨领域的算法,一段代码调试几十次再推倒重来是家常便饭。”但孙钦柱坦言,正是这种“煎熬”,让他真切体会到产业一线的研发节奏与要求,而最终的成果,更坚定了他深耕专业的决心。
更长远的影响发生在毕业后的选择里。2019级毕业生付文博如今已是一名有着两年经验的器件工程师,他时常会想起大学期间深入企业的实践经历:“从中认识到企业既需要懂很多东西的通才,也需要在某个点上深钻的专才,我觉得器件方向就是这样的一个点,虽然有点枯燥,但我愿意沉下心来,把这个冷板凳坐热。”
“西电学生带着课题来实习实践,这种从课堂直通生产线的培养方式,是校企一起培养产业新力量的关键。”参与实践项目的企业之一、北方华创董事长赵晋荣说。
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携手推出产业人才就业岗位技能图谱;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建“黄昆英才班”,面向本科生遴选人才;与中科亿海微电子、极海微电子等合力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时至今日,回看这些实践成效,刘金龙感到很欣慰。2021至2025年,西电集成电路学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98%,其中逾90%学子投身国家战略单位与行业头部企业。
数字的背后,是年轻身影扎根行业一线的生动实践当越来越多的学子在企业车间触摸晶圆,在光刻机前凝神记录,这场深度触摸行业真实模样的宝贵实践,正将“芯”火种遍撒中国集成电路的未来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