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富士达(835640)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富士达(835640)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射频同轴连接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射频电缆、先进陶瓷及微波无源器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作为国频连接器行业标杆,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主导、参与了15项IEC国际标准的制定,为该领域拥有IEC国际标准最多的中国企业。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防务、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公司核心客户既包括华为、RFS等国际知名通信设备制造商,也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下属公司或研究机构。公司所有核心技术均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保障了技术独立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新基建的关键配套供应商和重要的防务配套企业,公司在射频连接器等关键元器件的研发与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航天互连产品领域,公司系统的连接解决方案广泛服务于商业航天、卫星通讯、载人航天、外太空探测等工程,以技术创新参与航天事业发展,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销售模式上,公司构建直销与代理融合的复合型体系,以实现国内外市场全面覆盖为目标。组织架构层面,由主管副总经理统筹营销全局,部级领导及区域总监协同作战的模式。针对行业头部客户,建立跨区域资源协同机制,通过数字化与信息化手段赋能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战略客户的合作黏性和价值挖掘。在国内市场,公司已在14个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并在北京、成都、南京、苏州、洛阳等重点客户区域建立研发中心,配备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公司采用自营和代理相结合的策略,通过直接向海外客户供货,降低跨境运营成本,提升区域市场响应速度。
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依托射频同轴连接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和射频电缆的销售,构成公司稳健的营收支柱。公司在射频同轴连接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积淀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尤其在微型连接器的生产技术上更具优势。在标准化制定方面,公司已主导和参与了多个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截至报告期末,共发布15项IEC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19项国家军用标准及3项行业标准。此外,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拥有有效专利179项,包括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154项和外观设计专利1项。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多项权威认证与荣誉。在体系认证方面,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及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多项国际认证,同时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荣誉资质方面,公司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重要荣誉。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公司不仅稳固了在通信行业的领先地位,更积极布局航空航天、商业卫星、轨道交通、医疗设备、量子通讯、船舶、防务装备及低空经济(无人机)等新兴市场,全面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的发展潜力。
报告期内,公司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扣公司发展策略、经营方针,继续拓展新市场领域,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提升管理和生产效率,推动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在市场拓展层面,公司围绕防务、民用通讯领域全面拓展的战略,推动市场持续稳定增长。防务领域,围绕大客户需求开展重要项目的联合研发,订货同比显著提升,下半年公司将积极跟进防务领域项目进展,并持续加大新项目研发,继续扩大在防务领域的优势;宇航领域,积极跟进XW、G60、HH3等商业卫星项目相关客户技术方案迭代、深挖产品配套机会,通过关联客户项目信息拉通共享,实现全面配套参与,为后续批量订货奠定了基础;民用通讯领域,一方面围绕大型通讯厂商的需求,迅速响应,同时深度贯彻“十四五”高端装备制造战略部署,聚焦工业装备、量子通信基础设施、精准医疗设备板块,通过成立专项攻关组,四新业务板块同比增幅较大。下半年将继续挖掘传统客户,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拓展新业务实现配套输出,寻找新的增长点。综上,公司上半年订货总体较上年同期增长显著。下半年公司将积极开拓新的增长点,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与客户的黏性,形成与客户的深度合作,继续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深耕射频传输技术,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在射频连接器核心技术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在民用通讯领域,积极参与5G-A等前沿技术研发,为基站建设提供关键配套支持;同时在高端工业装备领域深入研究并积极配套;在防务领域,重点突破极端环境(大功率/高低温)下的射频互联技术,并持续推动连接器向集成化、多功能化、小型化、轻量化等方向发展;在宇航领域,为商业航天、卫星通信及载人航天等航天任务提供高可靠射频连接解决方案。公司坚持专业化发展路线,在先进陶瓷、天线、量子通讯射频类、微波器件、模块化集成、射频链路等细分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先进陶瓷已具备复杂产品设计能力,实现了工艺拉通;同时,公司在多个低成本连接方向上,围绕设计、材料、工艺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技术积淀。在研发管理方面,公司不断完善研发管理体系,通过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和薪酬分配体系,充分激发研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从而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战略规划方面,公司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着力提升规划科学性,一方面通过《公司“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科学高效推进“十五五”及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论证编制工作,同时组织开展战略规划专题研究,围绕低空经济、商业卫星、先进陶瓷等方向开展战略研讨和加快产业部署;加快车载同轴线、高速传输线、航空导线等项目孵化推进,为“十五五”战略的全面谋划与落地实施奠定基础。
在公司运营管理方面,全力推进经营模式的创新变革,以流程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围绕全周期交付、全过程质量、全链条成本效率考核。供应商考评等方面,加快推动主价值链主链业务流程设计、优化和上线,加快公司数字化转型进程,打造新型业务能力。通过推广半自动化设备应用,优化工序,实现了产能效率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深化质量管理体系,夯实技术标准与管理制度基础,综合运用FMEA、标准三率、三化一稳定等管理要求和质量管理工具提升过程管理水平,从而使公司综合质量管理水平优化。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以SRM系统为抓手,实现供方信息共享管理,缩短了供方响应周期;精准预测分析关键物料和零部件库存,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价格的合理调控,进一步巩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通过深入推进成本效率工程,开展涵盖产品全周期的常态化成本管控,推动各经营主体系统开展成本优化,推进研发标准化及工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成本管控能力。
在人才保障方面,聚焦公司战略发展需求,继续实施聚智育才优才工程,构建高端人才与紧缺型人才资源池,持续推动公司人才结构性调整。在职级体系建设方面,盘点岗位类型、规范职级名称,加快职级体系搭建和落地,同时构建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薪酬考核体系。紧扣生产实际需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联合开展“劳模工匠”主题活动,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专业化建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报告期内,公司党建、审计、安全、环保、保密、法治合规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强有力的保障。
(1)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为148628.21万元,较期初增加5953.19万元,增幅4.17%。其中流动资产总额108373.65万元,较期初增加7217.89万元,增幅7.14%;非流动资产总额为40254.56万元,较期初减少1264.70万元,降幅3.0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负债总额55340.47万元,较期初增加3296.57万元,增幅6.33%。其中流动负债51702.16万元,较期初增加3854.24万元,增幅8.06%;非流动负债3638.31万元,较期初减少557.67万元,降幅13.29%。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834.5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75.35万元,增幅7.86%。报告期内营业成本26182.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10.46万元,增幅4.85%;本年实现净利润4280.7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59.41万元,增幅6.4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717.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655.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21%。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89.72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259.44万元,降幅425.8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较上年同期增加1299.33万元,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较上年增加7558.78万元。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订单量和销售额均有所增加,支付供应商货款增加,同时防务领域回款周期延长,报告期回款不达预期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6.6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251.24万元,增幅96.71%。主要原因是公司上期阶段性支付富士达产业基地(二期)款项。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66.9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417.74万元,增幅65.11%。主要原因是公司本期支付的现金股利较去年同期减少所致。
随着下游产业的发展和连接器本身技术的更新迭代,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连接器行业分析及发展预测报告》显示,2020-2024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从627亿美元增长至1050亿美元,期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8%,预计2025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1124亿美元。2025年,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下游产业处于转型升级时期,而连接器及电缆进行数字化转型、朝高精尖方向发展将成为主流。通信基础设施(尤其是5G基站建设)的扩展,卫星互联网星座部署的推进,汽车电子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车载雷达模块的需求增长,叠加工业物联网和国防科技工业对高性能连接器的持续需求,共同驱动了射频同轴连接器行业的稳步扩张。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6G通信等的蓬勃发展,将给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带来更多市场机遇。
在通信领域,连接器的需求占比相对较高。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4.9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9.8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5.7%。2025年是全球6G技术标准制定的“元年”,标志着6G产业正式迈入关键窗口期。未来,6G将会带来成倍的性能提升,6G网络的超高速率、超高可靠性和超低时延等特性,将为未来的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带来更强大的支持,帮助真正实现“万物智联”。
在地缘政治紧张与技术变革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无人系统(无人机、无人水面舰艇和无人地面车辆)、网络战能力以及太空领域的应用成为关键的发展方向。新兴技术加速了应用的场景,正在重塑战争形态,尤其是在信息化战争、电子对抗、精确打击等领域我国实现了多项突破。射频同轴连接器为先进的雷达系统、通信设备及电子战装备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信号传输解决方案,随着防务技术向更高频率、更小尺寸和更轻重量的方向发展,射频同轴连接器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满足现代装备对性能和可靠性的严格要求。
根据泰伯智库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成功完成35次航天发射。其中,商业航天发射达14次,在总发射任务中占40%;发射入轨卫星152颗,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79颗,同比增长92.4%。
在载人航天领域,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的研发接近尾声,而梦舟载人飞船及其月面着陆器和载人月球车也进入了深入的设计验证阶段。在民用航空领域,C919成功批产准飞后,中国商飞有望打破双垄断格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商业航天作为航天事业产业化、商业化的重要进程,正加快发展可回收火箭和低轨星座组网,卫星互联网星座部署加速,中国“千帆星座”计划2025年部署648颗卫星。同时,卫星互联网将与地面5G/6G网络形成互补,实现全球无缝覆盖。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发、东方航天港都已投入使用。
HTCC技术以其高可靠性、小型化和耐高温等特性,在高端防务系统、航空航天以及通信设备等尖端应用中占据重要位置,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防务领域;而LTCC(低温共烧陶瓷)在无线通信设备、智能手机和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小型化多功能射频模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HTCC和LTCC技术通过提供更加紧凑、高效且可靠的解决方案,促进了射频器件小型化和性能的提升。
随着汽车智能化进程加速,对于汽车高速、高频连接器和线束的需求不断提升。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约2152亿元,近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822亿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汽车对连接器线束的性能要求更高,需要满足高温、高压、高湿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需求。因此市场呈现出高端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全面落地、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爆发式应用,数据中心建设迎来结构性变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作为高速线缆的重要组成部分,铜缆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据LightCounting预测,2024-2028年,全球无源铜线(DACs)和有源电缆(AECs)市场预计将分别以25%和4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铜缆作为短距离高速连接方案,受益于算力网络的扩张。同时,在新基建与5G深化改革中,工信部推动5G-A和6G的研发,铜缆在基站、边缘计算等场景具有成本优势。铜缆高速连接器,作为连接铜缆的关键电子元件,凭借其强大的抗干扰能力、高速的数据传输、低能耗以及传输稳定性等优势,在多个行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推动下,低空经济正加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中国民航局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其中,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细分领域发展尤为迅速,成为拉动低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城市空中交通(UAM)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的逐步成熟,低空出行有望成为未来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传感等领域的不断突破,整个行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硬件升级与算法优化的双重驱动下,量子计算作为颠覆性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我国现布局超导量子、光量子、离子阱、中性原子、半导体等多条国际主流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在超导(原型机“祖冲之号”)和光量子(原型机“九章”)两种技术路线上实现了优越性展示。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将突破115.6亿元。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有望实现量子信息技术与传统电子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综上,当前连接器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阶段,将围绕技术升级、应用拓展等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6G通信等技术的兴起,连接器作为电子设备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其需求有望大幅增长。公司将凭借在通信、防务、航空航天、先进陶瓷等领域的布局,获得一定的增长机遇。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